州政协党组召开(扩大)会议 |
文章来源:谢顺福 发布时间:2025-04-05 03:59:54 |
其理论思维具体体现在思维逻辑自身所具有往圣的承择性、时代的融突性、思维的包容性、逻辑的结构性、和合的天下性中。 柳宗元主张体用不二,反对相离。和合生生道体的理论思维形态的智能价值体现为传统与现代、形上与形下、本无与崇有、负阴与抱阳、明体与达用、认识与实行、能知与所知、天理与人欲、中国与世界的和合。 此五大理则是化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的最具智能的选择。道不能无物而自道,物不能无道而自物(胡宏:《知言·修身》)。在理论思维结构性中已蕴含着价值理想世界,这是人们所尊崇的和合天下世界。管子说: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老子认为阴阳对待而融合 而去形上化的另一层意义即是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肯认(the affirmation of everyday life world)。正经的首要工作,就是对有误认作者、依托附会、伪造仿冒……等嫌疑的经典,重新加以检讨。高亨说:一谓身也(《老子正诂》),而身包含魂和魄,即将精神和形躯合为一体(13)。 王夫之的《老子衍》针对昔之注《老子》者,代有殊宗,家传异说,各人取彼所谓教外别传者以相糅杂的附会,提出了理解《老子》需要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②的以老释老的阐释方法。对于归根曰静,王夫之亦强调非我静之,即物有自静之时,我与物之间以虚相处,即是物我各自之自然,斩断以我之私意所能够加之于物的影响。二、物之自然 自然是一个揭示主客关系的概念。析于所自然,而抟于所不得已(43)。 在对七十二章圣人自知,不自见。所以,王夫之认为两实之中,虚故自然。 受天下之归而自不餍,天下亦孰得而厌之?故返息于踵,返踵于天,照之以自然,而推移其宿气,乃入于‘寥天一。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也正是人同天,天同道,道同自然的必然要求。如果承认万物并作且各具其性,那么,所谓自然的真意,就是守常而天下自复,我与万物并作而不先于万物以妄动。也就是只有因自然之‘所,才可以到达恒久不失,而智揣力持则是与自然相反的刻意造作。 王夫之还将自然的内在性关系,推广为物我的外在性关系。既自以为疑矣,故王者见不亲而忧,霸者遇不畏而怖。而流动于情状之中,因其无可因,以使之自因者,所谓‘知之以此也(42)。据道于彼,疑此之非道。 任天下自复正是道法自然的不二法门。王夫之认为:夫天下亦如是而已矣。 本文力求以《老子衍》为中心,在对王夫之以老子观老子的阐释中,揭示老子自然所具有的丰富意蕴。在百姓与侯王的言指示性关系中,侯王联结百姓的主要工具为言,导致侯王过分的贵言、尚言。 在《老子》第十七章里,老子通过侯王与百姓的关系,揭示自然所体现的个体与他者的正常关联。在《老子衍》中,王夫之不仅沿袭了前人对于自然即自己如此的固有之义,而且在对八十章小国寡民的阐释中提出了道同自然的命题。《老子》二十五章里明确地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此王夫之认为,据道于此,疑彼之亦道。三、我之自然 人道意义上的自然,在老子哲学中又与价值领域相联系,自然作为与人化相对的存在形态更多地表现为与道合一的未分化、无分别,而人为则是对物我自然的完整性的偏离。在缺少自的主体性下,一切活动都是不自然的。 既从而异之,又从而同之,则道乱于二,而苦于一。道德乐游于同,久亦奚渝?(32) 守常而天下自复。 在王夫之看来,言固然有其指示、命令、劝导、诺言、威胁、责备、控制性的力量,但是与惩的力量相比,则是软弱无力的。对于老子的容乃公之说,王夫之认为这是对主体不私据善的要求。 是以天下之情,不可因,不可革。在二十三章里,老子讲希言自然,正是道者无言,同于道者亦无言。 老子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对于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王夫之认为,故‘弱其志者无‘易志,‘虚其心者无‘易心,行乎其所不得已,而不知坚强之与否,则险夷无易虑,无他,寓心于汗漫而内不自构也(48)。道只有内在于万物、与万物无间,才是使万物如此的动力,而不是需要外在律令之命的,莫之命就是对外在之命的否定。王夫之对于百姓皆谓我自然的阐释,正是将自然落实到主体之自上,落实到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上来:夫使人忘我于自然者,岂其心有不自然哉?信天下之不能越是也,任其迁流、而不出于所自来,不爽于所自复,虚赘于天下之上,以待物之自成。 观而不作,目亦腹矣(25)。个体的虚极所致主体是自我之致,非外在力量或压力所致。 息者气也,个体专有之气面向大化之流敞开、呈现,它们之间构成交互循环关系,这就是照之以自然,还息之本来面目。王夫之引申了老子以自然特性描述道作为物的内生性概念,他认为无论是道之生物,还是德之畜物,都是从物的内部来揭示的。 然而有道者,岂能强齐而并施之哉(41)?主体之我与客体之天下国家若作出了区分,必然会有所选择,私意有所施加于物,这就是反自然的。一心数变,寝寐自惊(29)。 而老子摒弃历史发展过程中非抱一的人为之造作,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⑨这是从道与物的一般性层面来阐发作为内在性的自然概念的。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49)在婴儿对于不得不食于母的依赖中,婴儿是没有不得已的意识的,贵食母是自然的天然生养关系的体现。 唇吹竽,则指不能拊瑟。事物本身就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不必由外附加。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的阐释中,王夫之认为,盖智揣力持以奔其志,有‘所而不能因自然之‘所于无所失也。苏子由曰:譬如婴儿,无所杂食,食于母而已。 不知,知,病的阐释中,王夫之强调圣人之于外物,若以知遇物,则因为天下不胜知而劳我,也因为我之知而妄断物之生机,所谓府天下以劳我,唯其知我。⑤杨国荣从本体论上论证了所谓道法自然即是道以自身为原因,道生一,犹言道自生或道自我决定⑥。 |
相关资料 |